互联网金融四大分支这九年:准入门槛不断提高
时间:2016-04-19 08:48
百亿级风险事件频发的眼下,监管风向在急剧收紧。
据媒体报道,上周国务院组织了14个部委召开会议,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本次整治共设七个分项整治方案,由相关监管主体根据业务属性发布细分领域整治细则,公安机关也将介入其中。
事实上目前北京、深圳、上海等地的政府部门、经侦及公安已经在不同程度地开展打击区域非法集资活动,若本次由14部委联动的专项整治全面落地,那无疑是自去年7月央行联合十部委出台互金指导意见以来,互联网金融监管史上又一里程碑式事件。
在细分领域层面,不同业务属性的分支,相应的监管也在逐步落地。本文在此梳理互联网金融四大分支监管编年史,随着每一更加次细致而深入的监管细则出台,野蛮发展九年之久的互联网金融,终将迎来全面换挡。
网贷
紧箍咒戴下,3000多家平台进入洗牌区
P2P不是一直如此野蛮生长,也经历过很温和的发展期。若以国内首家P2P拍拍贷上线的时间2007年6月为时间起点,国内的网络借贷已经走过了整整9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史定为9年。
2007-2011年为P2P萌芽期,这一时期有证可考的平台大约在2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上海、深圳一带,截至2011年底,月成交额仅有大约5亿元,有效投资人数1万人左右。交易这一时期的P2P标志为,纯信息中介化,不涉及线下资金池,只做线上撮合。
但是情况很快发生改变,P2P进入了第一次扩张期。2011-2012年,P2P从20家左右迅速增加到240家左右,红岭创投、宜人贷、投哪网等第一梯队P2P均在此时设立,截至2012年底月成交金额已达到30亿元,有效投资人在2.5到4万人之间。最重要的是,这一期间成立的平台,已经背离的纯信息中介道路,开始引入本金担保和线下调查。
风险也随之堆积。2013年,可统计的出现经营困难、倒闭或跑路的事件高达74起,超过之前所有年份总和的3倍。9-11月,全国多地发生了逾40家P2P企业资金链断裂或关闭事件,几乎与此同时,时任央行副行长的刘士余在不同场合为为P2P定调——网贷作为一个纯粹的平台不能涉足线下。这可以说是官方层面第一次有关于P2P监管的声音传出。
2014到2015年是巨额风险爆发和政策摸底期。仅这两年发展,P2P额度运营平台增加至近3000家,2015年一年就增长了1020家。同时,问题平台的数量也大幅增加。全年问题平台达到896家,是2014年的3.26倍。监管自然没有坐视不理,2015年年中,银监会成立了普惠金融部,首次明确了P2P行业监管工作将由此部门来执行。对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这意味着监管正因时而变,在组织建设上跟上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步伐。但这个决定仅持续了短短几个月时间,最终方案有所调整,最终确定为按照非法集资防范和处置工作进行属地管理原则,P2P网贷的专项整治由地方金融办主导,其他金融部门配合。
同年12月28日,银监会发布被业内人士称为“十二禁”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根据《意见稿》的规定,采取负面清单的方式划定了P2P行业的12条红线,包括禁止自融、禁止平台归集用户资金、禁止提供担保、禁止对项目进行期限拆分等。
而仅隔三月,国字头互联网金融协会3月25日在沪正式成立, 本月14日,互金协会向会员发布了史上最严苛的统计制度,一共设计了超过300条信息采集指标。此外,本月多地公安不同程度地摸底P2P,不难看出,P2P正在迎来由监管部门、自律协会以及区域公安部门联合收紧的监管。
洗牌已经开始。
第三方支付
监管思路最为清晰的金融业务底层
一切迹象都表明,作为互联网金融底层基建的第三方支付,在互金产业的监管风暴中正面临越来越严厉的整饬。事实上,收单这一最为传统的、与金融业务黏着度最高的基础业务,央行对于其的监管思路是最后清晰的。
2011年到2014年,央行先后发放了270多张支付牌照,这期间是第三方支付的野蛮成长阶段,而国内银行卡发行量在此期间亦大大提升,根据监管部门数据,2010年底银行卡累计发行量是24.2亿张,到2014年底银行卡发行量翻番达到近50亿张。
“成长的烦恼”随之出现。在银行卡线下收单市场,“套码”(违规套用低费率)、虚假商户、信用卡套现、资金池等违规现象层出不穷,2014年3月份,央行发文要求包括汇付天下、易宝支付、富友等8家主流支付公司线下全面停止接入新商户,去年以来,多家预付卡公司支付牌照则遭监管层吊销。
随后而来的是监管以明文出手,规范线上支付。去年年底,央行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并于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办法以小额支付偏重便捷、大额支付偏重安全为思路,对个人网络支付账户分为三类,每类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限额不同。
一边连接卡组织、一边连接商户,在互联网金融未出现之前,国内银行卡普及率和渗透率的提升过程中,第三方支付功不可没;而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去年和前年,第三方支付毫无疑问可被称为互金行业资金流动体系的骨架。华东地区一家支付公司高管说。
而现在,第三方支付面临的困境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大,支付宝和微信线上支付的寡头局面以及对线下场景的不断渗透大大侵蚀了其他支付公司的市场份额;监管从严则使得不少创新业务,如P2P资金存管举步维艰。转型路上,一些支付公司另辟蹊径开拓理财市场、一些则“傍大腿”栖身于上市公司或者互联网巨头。
今年内,收单市场行业分类将被彻底取消,借贷分离也将落地,银行卡手续费市场化定价即将开启,这将从制度底层解决银行卡收单市场的乱象。“虽说未来支付行业比拼的肯定是产品和服务,但没有一定实力两者都难有突破,对大部分支付公司来说,未来必定进入薄利时代。”北京一家第三方公司支付中层说。
股权众筹和互联网保险
两大旁系分支不同的监管尺度
之所以将股权众筹和互联网保险两大分支放在一起阐述,是因为这两个领域监管态度对比最为鲜明。一个是细则迟迟不出炉(虽然P2P的监管细则也没有出炉,但相关业务指导已经由不同层面出台过),一个是业务刚成规模监管主体就已经发布监管暂行办法。
先来看股权众筹。
国内首批股权众筹在2013年就已正式上线。零壹研究院的数据是,截至2015年9月底,国内仍在正常运营的股权众筹平台有186家。但盈灿咨询发布《2015年中国众筹行业半年报》显示,从项目完成率上看,我国股权众筹的项目完成率仅为7.14%。除了少数知名股权众筹平台能够实现超募,大部分平台的股权众筹项目乏人问津。
这一领域的监管,堪称一波三折。
去年7月互金指导意见出炉后, 8月7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对通过互联网开展股权融资活动的机构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明确股权众筹融资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公开小额股权融资的活动,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展股权众筹融资活动。
对此,业内人士将其解读为试点化:除了京东、平安、阿里巴巴三家被证监会批准进行公募股权众筹试点的公司外,其余众筹平台均不得开展股权众筹业务。《通知》一出,不少众筹平台纷纷改名,均叫自己“XX私募股权众筹平台”。
可刚改完名,8月10日,证券业协会发文将《场外证券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第二条第10项“私募股权众筹”修改为“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也就是说,这些平台又要改名,叫“XX私募股权融资”。
“一边等监管细则,一边顶着新名字该做的事情照做”,是目前好几家受访股权众筹平台告诉记者的自身状态。在3年以后,股权众筹的业务指导,依旧未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互联网保险。而该领域也是本次14部委专项整治的一大范畴。媒体报道,互联网保险专项整治方案由保监会发改部牵头和统筹,人身险监管部、财产险监管部、中介监管部和稽查部等部门参与。
事实上,近年来互联网保险到目前为止暴露的风险还较为简单,就是代销或虚构一些奇葩险种,非法集资。所以,保监会于去年7月发布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对从事互联网保险和类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机构的资质和经营方式做出了相关规定。
综上所述,截至目前,P2P有银监会发布的网络借贷征求意见稿,网络支付有央行发布的相对成型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保险有保监会发布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细分领域的互金监管细则,正逐步出炉。
有业内人士呼吁,对互联网金融业态,乃至整个民间金融的业态,都应该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思路。“现在很多打着互金旗号的平台,它其实只是借助了互联网的手段和身份。跑路的、出事的,很多都是传统的线下民间融资主体。 监管要做的是规范整个金融业态的秩序,牢牢把控准入制,不应该放任任何金融业态低门槛。”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
如此,希望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乃至所有民间金融参与主体,更加规范自律。
要保卫好咱爸咱妈的钱袋子
是的,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史,已经足足有九年了。
从第一家P2P(互联网借贷平台)拍拍贷在07年低调成立,到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网销化,到异军突起的舶来品股权众筹,再到成规模崛起的第三方支付……不管名字如何变迁,是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新金融还是共享金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经过九年的发展,涵盖的业务分支越来越多,模式在急剧异化的同时也彼此交叉。
有等于没有的准入门槛、放肆的“高息”虚假宣传、巨大的交易规模、急剧攀升的风险、匪夷所思的业务“创新”,不管从哪个立场看,互联网金融都有足够的被正式迁至监管麾下的理由。尤其是去年以来,泛亚、E租宝、大大集团、中晋资产这些接踵而至的百亿级理财平台风险兑付事件,哪个都是刺穿老百姓钱袋子,刺痛监管神经的。
关键是他们的伎俩几乎都很简单粗暴:专门开在CBD的高档写字楼里;办公室里都挂着自家老板和政商人士或社会名流的合影;雇佣大量地推(地面推广业务员),随便找个讲师做做金融培训,就敢让这些年轻人顶着“理财规划师”的名衔去广场拉正在跳舞的大爷大妈投钱;找明星站台,找美女做业务;网上宣传一个比一个大胆,什么“母公司财力丰厚要上市”,年化收益率分分钟30-40个点……这些平台到最后的罪名通常都是“涉嫌非法集资”,而背后的故事也通常千篇一律:设置虚假投资标的、平台和其母公司联合虚增业绩、平台与担保方或融资方涉关联交易、用下一批投资人的钱来填补上一批投资人、雪球越滚越大直至资金链断裂。
监管岂能几次三番容你如此挑衅。于是继一些纲领性的文件(如去年7月颁发的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出台后,监管从细分领域实质性出手规范行业发展。
上周互金领域最重磅的消息,就是4月14日国务院组织14个部委召开电视会议,在全国范围启动将持续一年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配套而出的,是国务院当日批复的相关文件,媒体报道称该文件共设七个分项整治子方案,其中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将分别发布网络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和互联网保险等领域的专项整治细则。
终于,监管将不仅仅止步于从顶层设计层面发布行业指导意见,或从各协会层面发布信批指引,而是基于“各就各位,分业监管”框架,联合地方政府和公安部门,从各个领域强势打击非法集资。
很高兴看到的是监管不仅仅注意到了覆盖面最广的P2P业态,因为就像文章开头所述,互联网金融模式异化得太严重了,早已不是一个借贷需求衍生的信用中介就能概括的。以最近出事的百亿级平台中晋为例,它通过合伙制股权基金模式,线上下向投资人承诺高额年化收益,将绕开目前监管规定而筹集来的资金违规投入了非上市公司可转债或股权等项目。如果一定要定义,这简直可以说是“私募的公募化”。
除了中晋,还有房租资产收益权证券化平台、票房收益权证券化平台,还不乏P2P平台代销一些被分割称若干份额的资管产品。也就是说,现在任何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问题,都不是纯粹一个监管部门介入就能整治得了的,它有的时候甚至横跨民间借贷、第三方财富管理、基金销售三个领域,需要银监会、证监会联合介入监管。
总之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随着我国金融规则制定者的强势介入,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整顿会更加深入而且有效。以后,希望在超市里就有人卖理财产品的现象再也不会看见,大爷大妈下楼跳个广场舞,存折上的钱也再也不会被人骗去买“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