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期货业服务实体经济新画卷
时间:2018-06-28 10:40
特邀嘉宾:
新湖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 马文胜
主持人:
《金融时报》记者 杨毅
我国期货市场的创立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历史中的一段缩影。我国期货行业探索发展至今已近3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风险管理、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三农”以及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进入2018年,我国期货市场以原油期货和铁矿石期货为突破口,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作为期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期货公司通过经纪业务、资管业务、风险管理业务等,搭建起多层次的服务实体经济的网络,承担起市场培育、投资者教育、风险防范等职责,有力地推动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功能的发挥。
在近30年创新发展历程中,期货业资深人士如何看待期货业服务实体经济取得的成就?在参与对外开放过程中,期货公司如何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对于推动市场未来更好发展有何建议?带着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新湖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文胜、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旭峰。
期货发展需贴近实体产业链
主持人:期货市场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和成果之一。在近30年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我国期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请问,在与期货市场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您有哪些深刻的感受与认识?
马文胜:从1991年第一张标准化合约上市,中国期货市场到现在有27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起步探索、治理与整顿、规范发展到创新发展四个阶段。现在总结来看,只有紧紧围绕实体经济的需求来发展,行业的发展才有基础、才有动力,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正是印证了这点。
首先,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正是在服务中国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找到了市场功能发挥的切入点,这使得今天的期货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有了强大的功能以及发展的动力。
其次,中国实体产业链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期货市场为实体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再次,期货经营机构也正是在期货市场发挥功能以及实体企业更需要期货市场的过程中,找到了发展定位和前景。通过新湖期货10年来的发展,我们深刻感受到只有更贴近市场、更贴近实体产业链,为中国实体经济服务,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创新和发展动力。
新湖期货近几年很多创新都来源于实体经济,同时,当期货经营机构定位于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的业务模式发展时,其经纪业务、咨询业务,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业务、国际业务等的发展成长空间较大,同时还利于人才培养以及突出期货经营机构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
引导海外机构熟悉中国规则
主持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原油期货上市、铁矿石期货引入境外交易者已受到各方高度关注,这对进一步推进期货市场稳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问,在期货市场加速对外开放的当下,期货公司可以做好哪些工作以保障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马文胜:原油期货上市、铁矿石期货引入境外交易者是今年中国期货市场重要的制度创新,当国内更多特定品种国际化之后,我们会看到中国期货市场将迎来中国期货交易所、中国期货经营机构与全球投资者共存的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期货经营机构要做好以下6个层面的工作:
第一,做好海外投资者的筛选和引入工作。从目前看,进入中国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有几个类型:一个是以海外FCM(期货佣金商)为核心的IB(介绍经纪商)机构和二级代理机构,通过这些机构的服务可以直接引进海外投资者;二是和大宗商品相关的海外商业机构直接进入中国期货市场交易;第三类是以海外对冲基金为核心的机构投资者的进入;第四类是以风险管理、服务为核心的海外场外商业机构的引入。
第二,要做好中国市场对海外投资者的培育和服务工作,中国期货市场交易交割体系和制度有一定的特色,如穿透式监管、对交易实际控制人的制度、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等,需要对海外投资者进行培训和辅导,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规则。
第三,关注IT技术,中国市场IT技术接口的开放方式与海外交易所有一定的差异性,要为与海外IT技术的对接进行服务和设计。
第四,在海外投资者参与中国期货市场人才的培养上,特别是对海外投资者中后台运营运作人员的培训培养上,需要期货经营机构做大量的工作。
第五,期货经营机构需要不断把中国的产品推向海外,通过进行投资者教育培训,把中国的产品推广到全球市场,使有风险管理和定价管理需求的海外机构和投资者更加便捷地进入中国期货市场。
第六,需要不断地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期货经营机构在服务过程中也会感受到海外投资者更多的需求,可以将海外投资者的需求与中国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国内期货市场规则向国际靠拢,促使中国的服务产品更加国际化。
“保险+期货”:精准扶贫利器
主持人:伴随着改革创新,期货市场品种体系逐步完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日益明显,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请您谈下,在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期货公司应如何配合做好有关工作?有哪些典型的行业案例可供分享?
马文胜:中国期货市场形成了“五纵六横”的产业链产品系列体系,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投资者群体正在形成,同时以期货经营机构为核心的机构间的市场也在逐步形成。
随着业务创新和业务范围的增长,期货经营机构有了更多为产业链、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抓手,从经纪业务到咨询业务、资管业务、风险管理业务和国际化业务,每个业务都可以形成具有特色的商业模式,使期货市场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发挥。
以“保险+期货”服务模式为例,新湖期货的风险管理子公司从2014年开始尝试探索辽宁义县模式,从二次点价、服务“三农”到2015年开始的全国第一单“保险+期货”的创新,“保险+期货”成为目前中国期货市场服务“三农”非常有效的金融创新手段,得到有关领导及各省市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保险+期货”业务模式已成为金融扶贫、精准扶贫的利器。
另一个案例是我们在服务实体企业过程中进行的含权现货、含权贸易的尝试,就是把期权的运作和企业的库存管理相结合,形成含权现货,把期权和企业的贸易管理相结合,形成含权贸易,进一步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定价能力,改变企业风险管理和定价的精细化以及价格的层次化,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的商业模式。
多维度促行业迈向纵深
主持人:在期货市场制度不断完善与国际化步伐加快的当下,您对市场未来发展的建议有哪些?
马文胜:第一,建议进一步完善期货市场多元化品种和工具的创新。目前看,上市一个期货品种就会使该品种背后的产业链数字化,通过产业链数字化进一步使产业更加透明。更多的品种上市,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的风险管理和产业链的透明度,通过期货期权以及场外市场的建设,避险工具和风险管理的手段将更加丰富。
第二,建议推动场外市场发展。场内市场提供丰富的产品、工具,场外市场则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风险管理定价和资产管理解决方案,实体的需求一定会推动场外市场快速扩容,行业要制定场外市场的基础框架以及基础的监管和合规体系。
第三,进一步推动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快速扩容。由于期货经营机构经营范围的扩张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期货经营机构通过资产管理以及子公司业务,有望成为中国期货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我们希望通过政策的引导,来推动中国期货经营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产业发展。
第四,进一步推动中国期货市场迎接国际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第五,在市场的发展中,要关注围绕着产业链定价体系、融资模式、风险管理工具以及商业运行模式的业务创新。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